在新的政策环境下,想要新加坡自雇EP成功续签,依赖于申请者能够向新加坡人力部(MOM)证明其对新加坡经济的持续、实质性贡献。对自雇人士而言,能否通过续签,关键在于证明公司并非“空壳”,且自身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,这一过程需精准规避自雇场景下的特有风险。
企业运营达标是基础
自雇EP续签的首要前提是公司满足“实质性运营”要求,比如财务健康度,需提供续签前公司财务报表,证明公司有稳定营收,且无严重亏损。另外,公司需合规经营,需提交公司最新营业执照、公积金(CPF)缴纳记录、税务申报文件,确保无漏税、违规用工等问题。最后,办公场地合规,需提供真实办公地址的租赁合同、水电缴费凭证,避免因“居家办公”或“虚拟地址”被判定为“空壳公司”。
个人核心价值需明确
自雇EP申请人需证明自身是公司运营的核心,要提供角色说明文件,详细阐述个人在公司的具体职责,需与公司业务方向高度匹配。其次是贡献证明,如个人主导的项目合同、客户合作协议、技术专利等,或个人为公司带来的营收占比数据,直接体现对企业的价值。最后就是薪资合理以及满足COMPASS打分,自雇人士给自己设定的薪资需符合行业水平,且与公司营收规模匹配,避免薪资过高或过低引发审核质疑。
业务活动需保持一致
对于自雇人士而言,需要特别警惕“业务一致性”风险。如果续签时的公司业务与最初EP申请时提交的商业计划书有显著偏离,且未向MOM报备,将引发MOM的质疑。MOM对EP持有人的审查是持续性的,续签时会回顾其在整个EP有效期内的表现。业务方向的重大改变或缺乏实质性业务,可能会被视为“虚假申报”或“挂靠行为”的信号。
新加坡自雇EP续签的核心是“证明企业有价值、个人有作用”。自雇人士需提前围绕公司运营与个人贡献两大维度准备材料,主动规避营收与角色相关的风险,才能提高续签成功率,确保在新加坡的自雇事业持续推进。